寫作,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還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。從壹開始的“壹句話日記”,到後來的“周記”,再到後來的“小作文”、“大作文”,“循序漸進”、“按步就班”,天資聰穎的孩子寫得也還順利,但仍有許多孩子覺得吃力,不是內容想不周全,就是表述起來很費力。 再聯想到現在壹些大學生工作後連寫個簡單的報告都很費勁,談“寫作”色變,更加覺得“寫作”教學任重道遠。來美後,孩子中文寫作更少,壹是沒那麽多時間寫,二是有畏難情緒。隔三岔五也讓她動動筆,幾乎都是“無疾而終”。問題究竟出在哪裏? 張老師創作藝坊:國文作文班 某日,孩子突然用英文寫了個東西,算是“小作文”吧,題目叫“MYROOM”(我的房間),寫滿了兩頁紙,房間裏的擺設都寫到了,對自己最愛的書架還多著了些墨,字詞用得比較恰當,文法也還通順,這既給我壹個驚喜又給我添了疑惑:來美才幾天啊,就那麽自覺自願地用英文“寫作”了!?是英文好表達嗎?好像也不全是,再好表達,也不如母語吧?張老師創作藝坊:學測作文推薦 原來總覺得美國人不會變通,教學壹定也很死板,“乏善可陳”,所以壹直都不屑“領教”人家的教學情況。現在見到孩子這壹良好狀況,不由註意起美國學校的“寫作”教學來,真是“不看不知道,壹看真熱鬧”,沒想到人家也有人家的章法,真讓我受益不小。 首先,解決“目的”問題,就是讓孩子們明白“寫作的目的是什麽”,壹篇“東西”(暫且不叫它“作文”或“文章”,因為許多孩子現在壹聽“寫作”就抵觸,就害怕)為什麽要寫,這是最根本的問題,也是很重要的問題。 所謂“言為心聲”,“作文就是寫出自己想說的話”,然而有多少作文真的是讓孩子們自由創作的?特別是“春天來了”這樣的命題作文,孩子稚嫩的心靈壹定納悶:“春天就是很自然地來了,到處都很美麗,可是我為什麽要寫出來呢?” 再加上需要觀察春景、積累好詞,原本美好的事情弄得似乎很“神聖”很“艱巨”,但終究仍沒明白寫東西的真正目的。話說回來,就是告訴他們“寫景可以怡心養性”,“可以讓更多人分享美景和作者心境”,那也太過復雜,孩子不壹定明白,更不壹定接受,還是寫得不痛快、寫得不情願、寫得不理想。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? 比如將“寫作”與孩子切實需要的東西結合起來,並且告訴他們,好作文的標準不是用了多少好詞好句,只要“寫出了眼睛真實看到的、心裏真實想到的,語句通順文法沒錯”就是好文,是不是會讓他們心甘情願而且心無負擔地“就範”呢?待讀的書多了,寫得多了,再要求恰當地用壹些好詞好句,那可能就容易多了。 看孩子幾篇英文作文,就很好地解決了“目的問題”。如前壹陣,班主任老師問她們想不想來壹個“PIZZAPARTY”,試想,哪個孩子不想開PARTY?當然都說“想!”老師於是說:“那妳們分組討論壹下,我憑什麽要給妳們壹個這樣的PARTY”,孩子們很興奮,討論很熱烈。 討論完畢,老師說,“每個人都寫壹個東西,如果理由充分,我就給妳們壹個PIZZAPARTY!”孩子們在“說服老師開PARTY”的目的之下,寫作的熱情可以想見,其寫作的潛力也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了。當然,每個人的表述是不壹樣的,側重點也不壹樣,所以老師不用怕“千篇壹律”。 我看了孩子的“小文”,開頭就很COOL(酷),“I strongly believe that we should have a Pizza Party!”(我強烈認為我們應該開壹個PIZZAPARTY!),下面列舉了三、四個理由,諸如“學習認真”啦,“聽老師話”啦等等,還給出了壹些例子,總體來說還挺像那麽回事兒。 老師在“小文”上批註:“妳說的理由很好,其他同學說的也很好,我已經被妳們說服,星期五開PARTY!”到了星期五,老師自己掏腰包買了PIZZA,給了孩子們壹個大大的PARTY。孩子們自然高興,註意力全在“PIZZA”上了,壹點都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完成了壹篇“小作文”,這樣的“寫作”孩子們能抵觸嗎? 其次,經常訓練,習慣成自然。寫作是放在語言教學課程裏的,英文作文也是如此。不同的是國學強調基礎教育,師生註意力主要集中在對“字詞”的認知和書寫上,多忙於抄字寫詞,聽寫默寫,基礎打得牢得不能再牢了,壹個“百詞”測驗,全班幾乎全是優,相形之下,每周留給孩子習作的時間就比較少了,是在指定時間任務明確地寫作。 而英文寫作是充斥在每天的學習中的,閱讀壹篇文章,就會有壹個小paper(也就是小作文),要求孩子們在討論前寫出自己讀出的文章主題,然後分組討論,討論後再寫壹個。前後寫出的東西都要求有立論、有依據;然後兩者比較,既鍛煉了閱讀能力,又練習了寫作。有時是就文章中的某個人物或觀點寫出壹個小東西,也要求有觀點、有根據。 這樣,每天都在寫,可能連老師都未必清楚到底哪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寫作”。我和這裏壹位家長聊天,她說她那現已讀大學的孩子經常要做很長的“作文”,但是沒看他皺眉頭,很快就完成了,可能就是平時練習的機會太多了,“習慣成自然”,難也不難了。 再次,善於引導,“由易到難”。仔細觀察孩子在課堂上寫的那些東西,還真是有聯系的,是由易到難的。有壹篇題目是“Why should we have pets?”(為什麽我們要養寵物?),還請來了專家,帶著可愛的狗進了教室,讓大家用手觸摸。(當然免不了事先知會家長並讓家長簽字――美國人的謹慎唄,人比什麽都重要——有點跑題了。)看了孩子的“作品”,開頭仍然是那句“I strongly believe that we should have pets!”雖然“眼熟”,但也不能說這話放在這裏有什麽毛病,忍了! 後面的理由就都是新的了(當然不能雷同上篇PIZZA餅的),內容還算好,篇幅也還可以。據說照例是分組討論過的,可能壹些詞就是在討論時聽來的。接下來的第二篇,題目是“Why should we have a zoo?”由家庭養寵物自然地擴展、延伸至社會建動物園,開頭還是那句“I strongly believe that……”,真受不了!看在後面寫得還算好的份上,我沒有發作,再說老師都沒說“不好”、“不能寫”,而在批示中充滿了“溢美之詞”,家長還能說什麽?也好,至少她覺得這樣的文章“好寫”,“沒啥難的”,就讓我放心了。 第三篇就厲害了,居然讓孩子們給動物園園長寫封信,將自己想像中的動物(天底下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)推薦給動物園,要求附上簡圖。孩子推薦的是壹個“rabbitcat”,既像兔子,又像貓,還長了翅膀,有很多奇特的本領,信寫得言辭懇切,任何人當那個園長,都不忍心拒絕這樣的奇怪動物,因為那“至少會引來更多的參觀者,為動物園添點財”。那圖畫得,看了就想樂! 幾篇文章像極了“連載”,環環相扣又層層深入,孩子寫出的東西也由簡到繁,寫得越來越好,也許最後壹篇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章,但前面兩篇難道不是很好的習作嗎?正如吃到第七張餅才覺得飽,不該說出“早知如此,就不用吃前面六張”的荒唐話來。 沒想到這連載還沒完,最後的作品是由浪漫的老師完成的。她讓孩子們在4月1日那天(多麽特殊,愚人節吔!)從自家的信箱裏收到了自稱是那位動物園園長的信,表示被孩子說服了,決定收那個“在哪兒都沒見過的奇特動物”入園,並讓孩子抽空將其送去,還特別強調“沒錢付,因為經費已用完”。 信還真是從華盛頓貼了郵票寄來的,但卻是在愚人節收到,真是讓妳信也不是,不信也不是。第二天,孩子去問那位可愛的四十多歲的浪漫女教師:“Is that you?”(是您寄的嗎?)老師笑著說:“Maybe!”(也許!) 受到這樣的教學啟發,我也開始在中文寫作家庭教學中實踐著。當春天踏著輕盈的腳步來臨、國內的孩子紛紛描寫春景的時候,孩子正好提出“每天放學後在小區遊樂園玩半小時”的要求。這個要求不算過分,我本來也想作這樣的安排,但若利用這個時機讓她習作壹下豈不更好?! 便問她:“我為什麽要答應妳這個要求?”她就說:“春天來了,景色多美呀,還不讓我多感受壹下?!”我不動聲色地與她邊聊天邊啟發,甚至還討論了將春天比作“奶奶”好,還是“姐姐”好,最後決定還是“姐姐”好,年輕又有活力。待討論得差不多了,我就說:“那好吧,妳把妳剛才想到的、說出來的,用文字寫出來,我就答應妳!”於是就有了目的性明確下寫就的較好習作“春天來了”。 |